钟南山:中国不适完全开放,动态清零可取,要进行逐步开放的政策

西安中端荤场KTV消费

4月8日下午,钟南山称「中国当前不适用完全开放,动态清零是可取的,但要进行逐步开放的政策」,如何解读这一观点?

新冠病毒不会消失,中国有逐步开放的需求,也是全球极少有能力控制住奥密克戎的国家。

一个全球防控最优秀的国家之一,却正在遭受最大的非议,非议的人包括她自己的公民。

很早之前,涉及新冠的回答,我就提到过,人类基本上无法消灭新冠病毒。

人类当前唯一在自然界消灭的病毒就2种:

天花病毒+牛瘟病毒

后者并不传染人,也就是说,真正与人体直接强相关的,也就只有天花了。

这是当前所有的一类疫苗名单:

甲肝疫苗、冻干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三种细菌)联合疫苗、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

这些疫苗几乎中国人从小到大人人都打,但依旧无法消灭,哪怕这些疫苗的保护率和保护时长,都经过了时间和无数次接种的考验,也只能通过疫苗在总人群中进行长期的控制。

除了天花病毒,你连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都无法消灭,何况是新冠病毒呢?

不说病毒,鼠疫、霍乱这类对人类具有强威胁的甲类传染病致病菌,同样没有被消灭。

不是人类不想,是真的做不到。

那为什么天花被消灭了。除了保护率高,保护时间长外,天花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它仅仅只传染人类。虽然“亲戚”的牛痘、猴逗可感染人类,但比起天花威胁低多了。

天花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哪怕它的R0(一个人能传染的人数)和德尔塔相当。

当人类大范围接种之后,它就会自然灭绝。

疫苗群体免疫公式为:

门槛值=(1-1/R0)×100%

R0越大的病毒,需要越高的疫苗注射率,才能达到群体疫苗免疫。

这个公式是这么来的:

R0低于1后,病毒的新增就会逐渐降低,最终完全为零,从而自然阻断传播。

对于一个R0足够高的病毒来说,要让它的实际传播系数R低于1,那么就要让可感染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R0。

需要被疫苗保护起来的比例,自然是(1-1/R0)x100%。

但我们知道,疫苗的保护率并非100%。对于保护率低于100%的,门槛值还需要除以保护率。

门槛值公式就变成了这样:

门槛值=(1-1/R0)×100%÷保护率

由于天花疫苗的保护率接近100%,哪怕按照7的R0算,接种率达到86%就会自然阻断。

另外感染者也并非全部死亡,典型天花死亡率约30%,重型90%,痊愈者在后期也会成为阻断链中的一环。

虽然天花的高死亡率,在历史上曾造成莫大的灾难,但它至少是一个耿直的病毒,稳定、疫苗保护率高,时间长,而且认死理,只认准人类。

但自然界绝大多数的病毒,根本不可能是天花这样。

大多数变异快,疫苗保护不稳定,保护时间短,而且可以在多种动物中跨物种交叉感染。

很不幸的时,新冠病毒把这些属性全占了。

早先各国的新冠疫苗,对普通毒株大多达到了90%的保护率。

R0为2~5,那么它的疫苗群体免疫门槛最高是:56%~89%

R0基本来源于防控的后续统计,它的统计大小和当地防控政策也有关系。对于采用一定防控措施的国家和地区,门槛值偏低,而躺平的,则需要足够高的门槛值。

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疫苗开发的速度足够快,人类也是可以像控制其它一类病毒一样,得到长期控制。

但遗憾的是,疫苗研发时间超过了1年,等到1年后,开始大范围注射,不仅全球已经有了庞大的感染基础,德尔塔也已经是主流病毒。

疫苗对德尔塔的保护率普遍低至70%以下,且它的R0高至5~8。

那么,它的疫苗群体免疫门槛最高甚至达到了:125%。

但疫苗注射率根本不可能超过100%,这意味着,哪怕注射了疫苗,德尔塔也会在人类中一直传播,必须同时增加管控措施才行。

如果在管控的过程中,让实际传播系数R低于3,那么门槛值就可以降低到95%,依旧有存在疫苗群体免疫的可能性。

当前,全球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首针注射率大多达到了90%,加上社会上存在已经痊愈的患者,全球新冠病毒的新增的确有所缓和,但在全球拥有500~700万现存感染者的基础上,这个传播速度是很难在短时间降下去的(即便这样,欧美不顾高死亡基数,依旧躺平了)。

如果新冠一直是德尔塔,也并不是没有控制住的希望。

但奥密克戎又出现了。

根据不同的研究,奥密克戎的R0达到10~30,甚至可能超过了麻疹。根据社会中的总阳性率来看,它的实际R0的确有可能达到了数十。

而新冠疫苗对奥密克戎的有效性降低至20~30%,哪怕按照R0为10来算,保护率30%,也会得到300%的门槛值,这意味着依靠疫苗达成群体免疫成为了不可能。

奥密克戎有着15.8%的复发率,即便在整个社会阳性率高达50%的基础上,门槛值同样会超过100%。

所以现在基本不谈疫苗对奥密克戎阳性的保护率了,而是谈对重症的保护率。

综合全国来看,目前中国能勉强控制住奥密克戎。这说明中国的物理防控措施,足以让高达10以上R0的奥密克戎,实际R低至1.5以下。

但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中国这样(可笑的是,在某些极端的人眼里,做得最优秀的中国,反而是最大的错误)。

面对全世界躺平,不说消灭新冠了,哪怕做到一类病毒那样控制住都没有了可能。

流感的R0甚至只有1~2,为什么控制不住了呢?

这就是因为流感变异快,这一季度的疫苗保护率可能还有70%,下一季度可能就只有50%,甚至可能低于30%,而对于运气更差的季度,例如上个月(3月)的美国,流感的疫苗保护率甚至低至无效。

哪怕只有2的R0,保护率低到了30%,进行全员疫苗注射,也不可能阻断传播。

奥密克戎不仅具有流感的某些特质,R0还是它的10倍。

面对奥密克戎,其实西方不躺平也相当于躺平,还不如索性躺平了。西方是做不到严控,而不是就不应该做。

但中国是能够做到高效率控制实际传播系数R的,这还要让中国学国外躺平,简直就是让一个能考试得90分的优秀学生,在高考的时候提交白卷。

但中国要发展经济,逐步开放却又是刚需。

“逐步”,仅仅两个字,却暗含了庞大的信息量。

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确诊、普通型、重症,不仅不会对中国医疗体系带来巨大压力,还要普通病人能够看病,且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按照目前上海的情况来看,步子跨得有点大了。

2021年,中国经济很亮眼,表现出了动态清零的优越性。

面对奥密克戎,中国能勉强动态清零,但很明显各方面承受的压力都上升了。

不过,由于两针、三针接种对重症、死亡保护率的提高,却让动态清零基本方针不变的基础上,让开放力度的变化有了可能性。

我们以上海来举例。

上海拥有2500万人的总人口,完全躺平,至少会有半数人感染,医疗挤兑之后,死亡人数会有上万人。

但上海完全封闭的确又不可能。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未来建立一个阶梯式的防控体系。

就目前来看,整个上海在阳性人数超过10万之后,就存在了巨大医疗压力。哪怕我们预设再提高一点,整个城市在一波疫情中的新增阳性率低于1%,高峰单日0.1%是我们最基本的底线。

按照中国疫苗对奥密克戎重症率保护率(高达95%),以及死亡保护率(3月这一波吉林2例,上海暂无),来看,1%的阳性率,也是医疗体系和绝大多数公民所能接受的底线。

这个底线,可以成为我们严格封控的底线。建立阶梯式防控:

1、对于没有病例的地区,在盯住海外和高风险地区的基础上,完全开放。

2、对于零星病例的地区,延续1的政策外,在严格跟踪隔离的基础上,完全开放。

3、对于阶段性新增0.001%(10万人中有1例),延续2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社区级别的严控,其他部分完全开放。

4、对于阶段性新增0.01%(10万人中有10例),延续3政策的基础上,形成区县级的严控。严控集中爆发区域,对于零星区域,执行政策2,其它地区能开放则尽量开放。重点行业重点岗位,需要有迅速替代的预案,尤其是衣食住行等物流方面。

5、对于阶段性新增0.1%(10万人中有100例),这个阶段,大城市已经有上万病例了。延续4政策的基础上,需要进行重点区域的绝对封控了。如果把新冠比喻成一场风暴,那么此时就已经是红色预警了。就上海疫情来看,封控区域的物流预案十分的重要。甚至可能需要有一批预备人员,能够迅速替阳性人员的重要岗位。

6、阶段性新增1%,整个城市进行严格防控,以最快速度把病毒R降低到1以下。严格防控期间,各类物流同样的是保障的重中之重。

对于,医疗承压低且爆发风险低的地区,可尽量维持在1~3的状态。对于经济发展需求高,医疗承压高,可以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高实行6政策。但就目前上海的防控表现来说,要在6的状态保证经济发展,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目前来说,真正影响经济的,其实是对大量无症状和密接的隔离。

例如上海,当前上10万的阳性,以及数十万上百万的密接隔离,才是最为影响经济的。

病例少的时候,不怎么影响经济,其实也是因为密接隔离的人员少。

所以,如何优化无症状和密接隔离,并尽可能的让这部分人群发挥经济作用,中国接下来需要重点解决的事情。

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哪怕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维持1%的阶段性新增,也并不会有很大压力。

接下来进行一个大胆的设想:

我觉得,既然中国能短时间建设方舱,那么给予足够长的时间,同样可以建设临时社区。甚至可以把一些有着大量烂尾楼的区域,改造成临时社区。临时社区分成三个级别,阳性区、密接区、次密接区。

发现阳性病例后,阳性患者进入阳性区观察,后续确定无症状以及不用承担医疗的轻症在阳性区,普通型以上转移到方舱。密接则进入密接区,没转阳且行程无再次密接则回归,转阳进入阳性区。

次密接区具有较高的开放度,人们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但也有一定的半隔离需求。如果次密接区的安全度较高,甚至国家可以置办一些临时产业。

每个人城市都具备这样的防控隔离体系:

次密接区→密接区→阳性区→方舱。

最高吞吐量占城市总人口的1%,可以根据城市总人口,来建设这三个区域的规模。

有着这样的体系,比起原地封控隔离,对经济的影响应该会降到最低。

以上都是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国家能够给出一些更好的方案,能够做到在一定感染比率下,尽可能的降低对经济影响。

如果中国在未来单日新增率0.1%(上面6个方案提到的是一波疫情的感染率和单日不同),却不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就有了逐步开放的可能了。

那样一年之后会有36%的阳性率,3年后近乎100%。奥密克戎复发率18.5%,它在人群中的实际R值就会降低到普通新冠的级别了。这个时候的中国哪怕不开放,也可以轻松做到像2021年那样发展经经济。

如果那个时候,社会重症和死亡率的确和流感差不多了,且变异毒株不再有取代奥密克戎的可能性,或者后续变异都和流感类似,且民众没有了恐慌情绪,接受度提升,那么中国也的确有全面开放的可能性了。

总之,在我看来,新冠毒株、疫苗、药物等都没有出现巨大变化的前提下,中国要开放,至少需要再等3年的时间。不过,如果出现对中国很有利的变化,例如新毒株替代奥密克戎(要替代奥密克戎传播性可能更强),致病性不变,但它的二次感染率大大降低,同样会大大提升中国开放的积极性。如果未来疫苗的阳性保护率提升到80%以上的地步,中国的开放时间同样会缩短。

从长期来看,我对咱们国家的防控是极有信心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