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时代,许多人都渴望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房子承载着生活希望,也是避风港、安全感的另一种象征。
但有这么一群人,当他们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时,生活却变得更艰难了。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房子烂尾了。
最终,除了搬进烂尾楼里艰难求生,他们别无选择。
比如这群在昆明买房的30多户家庭,就过上了一种城市野生生活。
7年前,在昆明生活的女士小雪女士为了女儿读书方便,在学区附近买了一套房子。
小区名叫“别样幸福里”,房价8000多一平。
想象孩子在绿草茵茵的小区里玩耍,走十多分就能从学校回家,小雪觉得很幸福。
“有房就有家,有家就有了生活的希望”。
怀着这样美好的期待,小雪下决心交了首付,开始还贷供房。
房子预计2014年底交房,但快到交房日期时,工地却停工了。
察觉到问题不对,小雪跟着其他业主们去找了施工方。
但承包施工的人却说要等开发商付款了,他们才会动工。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7年。
7年里,房子一直处于烂尾的状态。
开发商不交房,可银行的贷款却不得不还。
夫妻俩上有老下有小,每个月房租2000多,房贷也2000多,再加上生活各方面的开销,逐渐入不敷出了。
更糟糕的是受疫情影响,家里的生意直接关门了。
实在是没钱再租房的夫妻倆,只能带着孩子搬进了烂尾楼里。
7年了,当时上小学的女儿已经读高中了。
但这个房子还是最开始的样子:
没有门窗,没有水电,没有正常的下水管道。
晴天漏风,下雨漏水。
因为闲置太久无人维护,到处都散落着砖块、水管,地上到处可见裂缝。
但他们没有办法,再怎么破总好过在外面流浪。
没窗就用纸板糊一个床,没楼梯就用木板搭个楼梯。
楼下小池塘里接水,自备电瓶解决基本用电
夏季到来,昆明降雨增多。
外面下雨,屋里就开始积水。
不仅家具会泡烂,临时搭的卫生间里脏水排泄物也下不去。
遇上这样的日子,他们也没办法,只能熬。
和小雪一家境况相似的,还有代先生一家。
2013年在别样幸福里买了106平的房子,在曾经的他看来是最幸福的事情:
有房子不仅代表有了新的家,也代表有了昆明户口。
然而几年后,房子烂尾,户口没有着落。
今年疫情导致他打工的客户破产,工钱没了着落,生活也拮据到极限了。
6月中旬,他终于撑不住,退掉出租房,带着老婆和小儿子搬到了烂尾楼里居住。
渐渐适应了,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没通电的房子里,小灯泡的灯光不够,会影响到儿子的功课。
装好了简易的护栏、窗帘、家具后,夫妻俩依然很愁苦。
“但凡有点办法,都不想让孩子住进来”。
可是生活就是有太多没办法。
有太多的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根本就没得选。
和他们一样,生活被“别样幸福里”烂尾拖垮、最终不得不搬进毛坯房里的家庭有30多户。
“别样幸福里”曾经是他们的希望,但最后都让他们陷入了绝望。
但人只要还活着,最终总要在绝望中重新寻找希望。
比如小勇:
从偏远山区来昆明打工,积攒了十多年的钱,全都用来交了房子的首付。
每个月还着几千块的贷款,就盼着有天能住进去自己的房子里。
然而烂尾了几年后,希望渐渐消失了。
直到疫情来临,上半年没有了收入,生活没有了着落。
付不起房租后,他带着老婆儿子搬进了烂尾房里。
他的房子在18楼,基本的家具、桌椅、饮用水、煤气灶,都是他自己来回搬上去的。
18层楼,每天上下几次就是几千层台阶。
没有电梯,床、椅、桌等家具都是拆开后一点点搬上去的。
他跑的次数多了,就在墙上写下一些话,给自己加油打气。
他当然也累,但面对来采访的记者,他还是表示:
想住自己的房子里,总归比住地下室舒服多了。
还有另一个业主刘萍,当初为了买这套房子卖掉了原本的小房子,花掉了多年来的积蓄,还和亲戚借了很多钱。
但疫情来了,她和丈夫双双失业,无奈搬进了毛坯房里。
三个月了,她开始学着苦中作乐。
比如给简陋的房间添置桌布、花瓶、鲜花,尽量增加一点家的感觉。
白天和其他住进来的业主们一起搭伙做饭,晚上就在工地门口聊天打牌。
偶尔有人放音乐,大家就一起唱歌跳舞、排解苦闷。
为了节约成本,搬进毛坯房的住户们开始搭伙吃饭。
会做饭的刘萍和其他人就一起给大家做饭。
每一家人都有每一家的苦衷,他们独自面对这些困难太久了。
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宽慰,就算只能维持片刻,对于此时的他们来说也是珍贵的。
或许是为了给彼此加油打气,还有人在小区里拉起了横幅:
“欢迎4号地业主回家”。
温馨之外,更多的是辛酸和讽刺。
小区大堂一楼和二楼之间没有楼梯,他们就自己用木板砖块搭一个出来。
下雨时候小区地面会严重积水,大家伙就想办法修一条小路方便过人。
小区花园早就荒芜了,闲着也是闲着,业主们开始在楼下自己种菜。
自产自销,减少生活成本,也多少能打发一点时间。
这些没办法中的办法,缓解了眼下他们最难的问题。
有人说搬进来后,每个月少了几千块房租,压力小多了。
有的人说总归是自己的房子,比在外面日晒雨淋强。
还有的人,给自己的房子贴上了春联。
仿佛这真的是他们的家,一个完整而温馨的家。
看到他们的坚强和乐观,我总觉得很心酸。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在那之前,人们并不知道眼前的安稳幸福,其实是那么地易碎。
但这样的苦中作乐,终归不是长远之计。
比如天一下雨,小区就变成了“一片汪洋”。
什么跳舞、种菜、一起搭伙儿吃饭,都只能暂停。
再加上不通水、不通电、下水道系统没有完工,基本的楼梯栏杆、窗户栏杆都没有。
长期居住,也有很多安全问题。
冬天来了,他们又该怎么御寒?
更不用说很多人为了这套房子,家庭早就分崩离析了:
家里的老人没等到梦寐以求的新房子就去世了;
夫妻因为经济压力日日争吵;
离了婚的单亲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入住。
记者采访时,有人提到过自己“差点就从窗户那跳下去了”。
他们并没有真的“熬过去了”。
他们还在熬。
只是熬了太久太疲惫了,渐渐地愤怒不起来了。
他们找过施工方,施工方说开发商没打钱他们不开工。
他们找过开发商,开发商不是推诿逃避,就是撂担子走人。
他们找过法院,法院曾判开发商向业主们每个月支付1500元逾期损失。
但开发商并没有履行赔偿义务,经查询也没有财产可以强制执行。
“烂尾”,就是真的烂到没人管了。
也有相关部门号召业主们进行“自救”:
同样是在“别样幸福城”,5号地块的房子之前也烂尾了。
业主们通过各种办法自己筹集了2000万元,预借给开发商。
最终在2018年完成了主体施工,陆续交房。
5号地块的业主们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可现在还在烂尾的4号地,要把房子装到可以入住的地步,每一个业主大概要贴16-17万。
对于几千块房租都交不出来、被迫野生入住的业主们而言,这是一笔天文数字。
再说,明明是别人的错误,凭什么要受害者自己为自己买单?
看了他们的故事,会觉得生活真的是太难了。
想要帮他们,却不知从何帮起。
或许,让他们的痛苦可以被看到,痛苦就还不至于到绝望的地步。
就像那块让他们喘息、跳舞、一起吃饭的空地,就算只是片刻的温暖,也能支撑人再往前走一段。
早日结束这样的城市野生生活,把他们梦寐以求的“家”,真正地还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