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旅品牌国际化传播,洞察文旅品牌当下与未来。12月11日,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主办,凤凰网、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联合承办,凤凰网旅游、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旅游传播研究中心执行的第六届博鳌旅游传播论坛在博鳌举办。
作为2021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琼海分会场主体活动之一,论坛以“守正创新、融通中外,传播文旅好品牌”为主题,邀请到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副主席兼秘书长何超琼,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理事长、华侨城集团原董事、总经理姚军,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丁俊杰,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等重量级行业专家,政、产、学、研等各界嘉宾共聚一堂,聚焦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趋势前瞻。
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凤凰网共同发起的2021“文旅好品牌”评选结果同步公布,优质案例分享、大咖主旨演讲与多场高峰对话轮番上演,共探中国文旅品牌传播新思维、新路径。
“文旅好品牌”优质案例分享环节上,2021河南广电《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元宵奇妙夜、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对《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项目进行了详细分享。
路红莉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中国系列节目的一个特点。我们的创作原则就是文化加科技,传统文化是内容,科技手段赋能展现。科技作为表现手段,它一定要有灵魂,是和展示的节目内容紧密相连,是紧密结合起来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节目内容更恰当的去体现主题而存在。
据路红莉介绍,《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元宵奇妙夜、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春晚全网阅读量是超过50亿,元宵全网阅读量超过了30亿,清明奇妙游全网是超了25亿的点击率、端午是超过了50亿的点击量。到了七夕奇妙游阅读量是25亿,中秋奇妙游的阅读量达到了65亿,加上重阳节的整个全网阅读量基本上超了三百亿。
路红莉谈到,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凸显在日常生活中,国风国潮是一个新的时尚,我们在和网友互动的这些评论和留言中能切实感受到四个字,“文化自信”。人们对于更深层的去了解、去认知传统文化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动,中国系列节目应该是恰逢其时。也就是说节目的火爆不是我们带动了传统文化的火爆,而是印证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是一种沉淀于文化基因里的血脉相传的热爱。可以说,不是我们的节目火,是中国传统文化火。
路红莉总结到,文化的自信开放和包容,让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地素材,科技赋能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我们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改变观念、坚定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在新媒体融合时代,我们用心、用情、用功地去探索传统文化年轻化的表达、世界化的传播、创新化的表达,更好地去助力文旅文产的发展,去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年年初,河南台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火爆全网之后,我们在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浓缩中国人精神和文化精髓和情感,最具代表性的时间结点上,网友们跟随我们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了一次次的奇妙中国文化之旅。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运用全新的表达方式和技术手段,为中国观众挖掘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带动文化寻根热潮,弘扬中原文化,释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形成文化传播现象。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夜”的《洛神水赋》,从“七夕奇妙夜”的《龙门金刚》,再到“中秋奇妙游”,通过“网综+网剧”的创作思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创了新的晚会模式,实现流量与口碑双丰收。
节目播出后受到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春晚全网阅读量是超过50亿,元宵全网阅读量超过了30亿,清明奇妙游全网是超了25亿的点击率、端午是超过了50亿的点击量。到了七夕奇妙游阅读量是25亿,中秋奇妙游的阅读量达到了65亿,加上重阳节的整个全网阅读量基本上超了300亿。
在重阳奇妙游,有一个新的、与中国开封第39届菊花文化节进行的联动宣发,尝试了新举措,以线上的奇妙游和线下的开幕式,打造节目在现实中的落地组合拳,相互拉动热度,助力河南文旅文产发展,中国开封第39届菊花文化节开幕式播出当天,27家媒体进行直播,直播当天全网同时在线人数60万,热度达到2.8亿,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随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圈及对目的地的带动作用,郑州在今年首次入围黄金周热门前十目的地。河南博物院进入中国博物馆热搜榜十大博物馆前三。七夕奇妙游播出后,很多网友发微博感叹,这波“安利”很强势,节日更像是一台文化旅游宣传MV合集。在文化输出的同时,无形之中让人产生了对河南旅游的兴趣。
节目“出圈”法宝和制胜的密码是什么?为什么一档以制作传统文化为创作内容的节目会火爆全网?
环顾一下我们的身旁就会发现,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凸显在日常生活中,国风国潮是一个新的时尚,我们在和网友互动的这些评论和留言中能切实感受到四个字,“文化自信”。人们对于更深层的去了解、去认知传统文化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动,中国系列节目应该是恰逢其时。也就是说节目的火爆不是我们带动了传统文化的火爆,而是印证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是一种沉淀于文化基因里的血脉相传的热爱。可以说,不是我们的节目火,是中国传统文化火。
坚持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创作原则和制胜密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注重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用全新的思维打造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创新表达,是我们在创作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怎样才能做到在互联网语境下的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首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非常重要,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很重要。这种解读不是猎奇、也不是单纯的展示,它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理解力,就是创作需要文化理解力,需要立足于平台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和正确表达。比如在《七夕奇妙游》中,我们宣传导语就是“七夕节我们不光谈爱情”,这样去改变人们对于七夕节过去的单一商家宣传的“中国情人节”的认知。我们对于七夕节的节日解读表达出来,比如说有七夕女儿节,我们根据《东京梦华录》整理的复原的展示的关于七夕女儿节习俗的展示,它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女性对于美好生活愿景的这些习俗展示,有古人对于星象的探索,对于星空和宇宙的好奇,以至于我们现在航天梦的实现,还有就是大家在七夕节观看浪漫流星雨时对于亲人的思念等等,当然也有爱情,我们用了“戏曲中国”最中国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经典的爱情故事。这样的话,一个传统节日的主题不再单一,节日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得到了呈现。
提起我们的节目,还有一个词会经常被提到——“国潮”。国是什么呢?是内容,是传统文化,潮是什么?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内容上来说,是内容的切入点,是符合当今审美和价值观的,就是我们解读时的视角是现代的。再一个,表现手段是时尚的。这是两方面。
首先在创作表达上,在选取内容时,努力去找寻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共情点和共鸣点,捕捉历史与现在的心灵共振,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新时代相融相通,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新表达,这样和观众、和受众、和网友产生共情,有共情才能有共鸣。比如说《七夕奇妙游》里的《给女孩》,我们不仅仅是展示了习俗,选取的这首歌它所传达的那种女性的自强、自立、自爱的这种表达是跟当下的青年女性是极度吻合的,就青年女性追求的一个精神的方向是极度吻合的。比如说在《中秋奇妙游》我们有一个节目叫《少林功夫》,功夫是什么?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是我们不懈的这种追求,去达到你的理想,实现你的梦想,去追求的这个过程,叫下功夫。我们还想对于把功夫的这一层表达的含义蕴含起来。比如说你再去看这个少林功夫的时候,你就不仅仅只是去欣赏了一段对于功夫的展示,可能会更有些感触,同时对于共情点和共鸣点的寻找,还有一些新闻点上的寻找。比如说我们在《元宵奇妙夜》的时候有反映了杨家将故事的佘太君的《五世请缨》,这是一个传统的戏曲段子。那么在网上播出之后,反响很大,因为当时佘太君唱的两段唱词,它所饱含的那种家国情怀,在网友、在特殊的或者说在一些新闻事件的背景下,网友的情感得到了爆发。所以说当时在弹幕上的留言也是让人非常地感动。
在表现形式上,节目的创作思想是在视觉呈现上是融合创新,科技赋能。内容是节目的支撑点,而新的科技手段的应用也是节目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中国系列节目的一个特点。我们的创作原则就是文化加科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内容,科技手段赋能展现。科技作为表现手段,它一定是要有灵魂的,是和展示的节目内容紧密相连的,是紧密结合起来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节目内容的,更恰当的去体现主题而存在的。
我们有在水下拍摄的《洛神水赋》的视觉奇观。包括运用有360的拍摄延时XR、AR这些科技的手段。大家刚才看到,在那个片段中间有《龙门金刚》的那个创作,就是我们不仅是选择了在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的一个实景拍摄,同时还用了多种手段去加持了一些想象力丰富的镜头语汇。比如说扩展了时空,用360的拍摄手法突出飞天和金刚的舞姿等,去强化了这个题材本身所赋予的浪漫的气质。同时我们也运用3D数字扫描技术,把奉先寺整体进行了一个数字扫描,然后在片尾的时候进行了一个数字的色彩复原,就是还原出来原来的奉先寺的一个场景,这样形成一个新的视觉冲击电,也就是我们想努力做到的,让技术有思想、视觉有灵魂、科技赋能文化、实现审美高级。同时我们在整个系列节目中间打造了这些经典的IP形象,把我们节目中间的一些元素拉出来,找寻独特的元素,塑造经典的IP形象。然后我觉得还是要特别说一下的就是传播样态的改变。我们现在叫大屏和小屏,大屏是一种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小屏是互联网的传播方式,那么在火热的流量背后实现的其实是大屏思维和小屏思维打通之后内容为王的新体现。
这里面的特点是二次解读中产生了新一轮的传播效应,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的推广。《唐宫夜宴》里头有很多文物的展示,这些文物的展示在二次解读中间网友进行了重新的解读。重新的梳理,进行二次的传播。我们的歌曲反映客家文化的歌曲在歌曲中间融合的这些客家文化的元素都在网友的这种传播过程中被网友深挖,很快以弹幕、短视频的讲解、文章的形式在各个不同人群聚集的网站中进行了传播,节目在不同层次的人群得到了共鸣。
好故事需要被讲好,也需要被传播好。我们的这个节目从原有的电视媒体的内容快速延伸到了新媒体的移动端的新媒体上,让内容,从内容上让不同的受众能够找到兴趣点和共情点,扩大优质内容的传播。而且形成了我们现在说的渠道共振、内容共创、数据共享、相互导流、链路完整的一个宣传机制和流程。随着节目出来了之后就是一些文化IP的延伸产业了,这里面我们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思路,节目它实际上不是一个最终的产品,它是一个生产流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重要的但不是全部的。根据打造的重点节目我们延伸打造出来了超级文创内容、内容工厂、超级IP形象和文创产品的策源地,超级国风、文化包装和服务平台,实现我们所说的文创产品的实体化、生活化、动漫化、影视化。现在我们跟很多景区的合作也是在尝试,去让这些想法落地,让中国文化更广泛地浸润在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节目的播出去推动一些我们说的,像中国文化的生活化、日常化,在青年生活中我们这是优秀文化的呈现。
文化的自信开放和包容,让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地素材,科技赋能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我们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改变观念、坚定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在新媒体融合时代,我们用心、用情、用功地去探索传统文化年轻化的表达、世界化的传播、创新化的表达,更好地去助力文旅文产的发展,去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
ppt转pdf https://www.daixiefuwu.com